摘抄党 >地图 >教学资料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用比例解决问题》教案

2025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用比例解决问题》教案(优选10篇)

时间:2025-04-14 作者:摘抄党

相关推荐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用比例解决问题》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一、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2、提高学生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和对正、反比例的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归一、归总应用题。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2、下面各题中各有哪三种量?那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怎样?它们成什么比例?你能列出等式吗?

(1)用一批纸装订练习本,每本30页,可装订200本,每本50页,可装订120本。

(2)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5吨水,水费是10元。照这样计算,李奶奶家用了10吨水,水费是20元。

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正比例,反比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运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揭示目标:

1、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

2、学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三、探究新知。

例5: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照这样计算,李奶奶家用了10吨水,水费是多少元?

自学指导一:

1、理解题意,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

2、题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并说出理由。

3、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钱。你能列出等式吗?

4、解比例,检验,作答。

小结: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8χ= 12.8×10

χ=128÷8

χ= 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检验1:小明买了4枝圆珠笔用了6元。小刚想买3枝同样的圆珠笔,要用多少钱?

例6: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自学指导二:

1、题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并说出理由。

2、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设要捆x包。你能列出等式吗?

3解比例,检验,作答。

检验2:学校小商店有两种圆珠笔。小明带的钱刚好可以买4枝单价是1.5元的,如果他想都买单价是2元的,可以买多少枝?

交流总结:解答用正、反比例解的应用题的步骤:

1、判断题中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设未知数X,注上单位名称。

3、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式。

4、解比例。

5、检验、作答。

四.巩固延伸:

1、食堂买3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钱?

2、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3、500千克的海水中含盐25千克,120吨的海水含盐几吨?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说给大家听听吗?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课堂作业。

教科书P62练习九第3、7题。

板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

1、判断题中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设未知数X,注上单位名称。

3、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式。

4、解比例。

5、检验、作答。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用比例解决问题》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4页例3,练习十二5,6,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作业本,数学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1)飞机飞行的速度一定,飞行的时间和航程。

(2)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不变,梯形的面积和高。

(3)一个加数一定,和与另一个加数。

(4)如果y=3x,y和x。

2.揭示课题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正比例的一些知识,应用这些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正比例的应用"。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用课件出示例3

教师:这幅图告诉我们一个什么事情?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教师: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看能想出哪些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2.全班交流解答方法

指导学生思考出:

(1)195÷5×8=312(元),先求每份报纸的'单价,再求8份报纸的总价,就是李老师应付给邮局的钱。

(2)195÷(5÷8)=312(元),先求5份报纸是8份报纸的几分之几,即195元占李老师所付钱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出李老师所付的钱。

(3)195×(8÷5)=312(元),先求出8份报纸是5份报纸的几倍,再把195元扩大相同的倍数后,结果就是李老师所付的钱。

3.尝试用正比例知识解答

如果有学生想出用正比例方法解答,教师可以直接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解?"让学生说出解题理由后再归纳其方法;如果学生没想到用正比例知识解答,教师可作如下引导。

教师:除了这些解题方法外,我们还会用正比例方法解答吗?请同学们用学过的有关正比例的知识思考:

(1)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题中什么量是不变的?一定的?

(3)题中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出:题中有所订报纸份数和所付总钱数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它们的关系是所付总钱数÷所订报纸份数=每份报纸单价,而题中的每份报纸单价一定,因此所付总钱数和所订报纸份数成正比例关系。

随学生的回答,教师可同步板书:

教师:运用我们前面所学的正比例知识,同学们会解答吗?准备怎样列比例式?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先要把李老师应付的钱数设为x元,再根据所付总钱数所订份数=每份报纸单价的关系式,列式为1955=x8。

教师:同学们会计算吗?把这个比例式计算出来。

学生解答。

教师:解答得对不对呢?你准备怎样验算?

学生讨论验算方法,教师引导:把求出的312元代入等式,左式=1955=39,右式=3128=39,左式=右式,也就是它们的比值相等,与题意相符,所以所求的解是正确的。

三、课堂活动

1.出示教科书第49页的例1图和补充条件

竹竿长(m)26…

影子长(m)39…

教师:在这个表中有哪两种量?它们相关联吗?它们成什么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教师出示问题:小明和小刚测量出旗杆影子长21m,请问旗杆有多高呢?根据刚才我们判断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讨论交流。

2.小结方法

教师:你觉得我们在用正比例知识解决上面两个问题的时候,步骤是怎样的?(初步归纳,不求学生强记,只求理解。)

(1)设所求问题为x。

(2)判断题中的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3)列出比例式。

(4)解比例,验算,写答语。

四、练习应用

完成练习十二的5,6,7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用比例解决问题》教案 篇3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第四单元第55页——第56页的内容“比的应用”。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工作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对于按比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设计理念: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此,本课从学生地生活经验出发,把陌生枯燥地应用题与学生地熟悉地生活背景联系起来。通过“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三个阶段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建构地过程,体验策略地多样化,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从而提高解决问题地能力。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比的意义,通过计算解决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情合理的推理能力,旧知的迁移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感受探索知识、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比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收获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难点: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实际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若干。

教学时间安排:复习2分钟,导入3分钟,新授20分钟,巩固5分钟,小结3分钟,练习7分钟。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组织复习旧知

同学们,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比”,那么,如果我现在告诉你“某兴趣小组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是5:4,从这组比中,你能推断出什么信息呢?”(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自由发言,预设推断如下:

1、全班人数是9份,男生占其中的5份,女生占其中的4份。

2、以全班为单位“1”,男生是全班的,女生是全班的。

3、以女生为单位“1”,男生是女生的,全班是女生的。

4、女生比男生少(或20%)。

5、男生比女生多(或25%)。追问:你还可以从中推断出这个兴趣小组的男生和女生可能各有多少人吗?你的依据是什么?(请3个学生说说,把握总人数比是5:4就可以了。答案不是唯一的。)二、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看来大家对比的认识还是相当清楚的。那接下来老师要同学们帮老师一个忙,我这儿有一筐橘子打算分给幼儿园的大班和小班的小朋友,你们认为应该怎么分合理?(出示课件)

同学发言。

小结:平均分不太合理,按两个班的`人数比分才公平合理。师:这样吧,我们用小棒代替橘子,小组实际分一分,并记录分的过程。

师:分好了吗?能说说你们是怎样分的吗?学生交流分的方法。

师:在这次分小棒的活动中,你们有什么发现?

师:实际上以前我们学过的平均分就是按1:1进行分配的。 小结:不管我们怎么分,我们都是按3:2的比来分的,也就是我们每次分的小棒的根数比都得是3:2。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师:如果我现在给你们140个橘子按3:2来分,你能求出大班和小班各可以分到多少个橘子吗?请把你的方法写下来。然后小组讨论。(出示课件)

1、师巡视辅导。

2、请不同做法的学生交流汇报。方法一:根据分数的意义。板书:3﹢2=5大班:140×3/5=84(个)小班:140×2/5=56(个)

追问:为什么要“× ”?你能不能告诉大家表示什么?(引导明确:因为大班人数占总人数的,所以它分到的橘子个数应该也要占橘子总数的。)方法二:根据比的意义,板书:140÷(3+2)=28大班:28×3=84(个)小班:28×2=56(个)

追问:为什么要“÷(3+2)”?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

3、引导小结:好,还有其他做法吗?

方法一是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看看每种物体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再用分数的知识来解答;方法二是根据比的意义,看看一共分成几份,先平均分求出每份的具体数量,再各取所需,乘各自分得的份数。请同学们看书第55页的内容,书中还有哪些刚才我们没有探讨到的方法?(画图法、画表格法)这也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跟我们探讨的这两种方法比较,我们两种方法更方便。其实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比的应用。(出示课件,板书课题)

四、实践应用

1、师:刚才我们共同探讨解决了这样一道“按比分”的问题,觉得有困难吗?有信心独自完成一道这样的题目吗?好,请大家自己读题分析完成,有几种方法都可以把它写下来。课件出示题目—— “幼儿园阿姨要调制2200克巧克力奶,说明书上介绍了其中巧克力和奶的比是2:9,你能帮阿姨算算调制这些巧克力奶需要用多少克奶和多少克巧克力吗?”

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学生上台展示汇报。

2、师:非常棒,但一直做同类型的题目没意思。现在我把题型改一改,看看有谁大家被考倒。请看题,师读题:“幼儿园图书室有图书若干本,按3:2分给大班和小班后,大班小朋友分到了60本,你能帮小班小朋友算算他们能分到多少本吗?”怎么样,谁发现了它和前面题目不一样的地方?能解决吗?好,你能想到几种解题方法,都请你写出来。

师巡视辅导:有句俗话说“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已经写好的同学不妨把你的做法在小组里和其他同学交流一下,通过思维碰撞,说不定你能得到更多灵感哦。先请一个小组的同学上来把你们的解法写出来。预设方法如下:

(1)60÷3×2=40(本)(2)60÷ × 2=40(本)(3)60× =40(本)(4)60÷ =40(本)

小结: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同学们只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就可以找出多种解题方法。

五、拓展延伸(课件出示题目)

1、一座水库按2:3放养鲢鱼和鲤鱼,一共可以放养鱼苗25000尾。其中鲢鱼和鲤鱼的鱼苗各应放养多少尾?

2、一种喷洒果树的药水,农药和水的质量比是1:150。现有3千克农药,需要加多少千克的水?

六、评价总结,促进发展

师:这节课我们利用比的知识解决了许多问题,解决问题关键是讲究实效,所以我们要选择最佳方法也是自己最适合的方法解决问题。

那么学习了“比的应用”,你有什么想法吗?(自由发言)比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在建筑业、农业、医药等方面都需要非常精确应用比的知识,所以同学们今后要留心观察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七、巩固新知

完成课本第56页:

1、独立试做:试一试。

2、独立试做练一练的1—3题。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用比例解决问题》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方法是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通过解方程的方法来求解。学习这节内容,可以为接下来学习比例尺和用比例解决问题做准备。

二、教学目标

1、在解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解比例的方法。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体现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自主探究出解比例的方法,并能轻松求出比例中的未知项。

突破方法:小组交流讨论,探究比例中未知项的各种计算方法,并从中进行优化。

2、难点:灵活运用解比例的方法解决问题。

突破方法:了解各种和比例知识相关的.问题,掌握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灵活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四、教法与学法

1、教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交流讨论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2、学法:学生独立探究,全班交流,优化出解比例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

1、教师:教材例题投影图。

2、学生:常规学习用具。

六、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1、复习

(1)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2)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8:20和7.2:8、100:0.2和10:0.0022导入新课

谁能很快说出下面比例中缺少的项各是几?(学生试说)14:21=2:()、1.25:()=2.5:4

教师指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解比例的方法。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为学习解比例的知识做准备。互动新授

(一)教学例二

1、投影出教材第42页例二。

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高度约320m,北京的世界公园里有一座埃菲尔铁塔的模型,它的高度与原塔高度的比是1:10.这座模型高多少米?

2、阅读与理解

(1)学生独立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小组内交流获得的信息。

已知条件:埃菲尔铁塔的高度约320m,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与原塔高度的比是1:10。所求问题:这座模型高多少米?

3、分析与解答

(1)分析题意,根据题意描述两个相等的比。模型高度:实际高度=1:10。

(2)指出其中的未知项,说一说你想怎样解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交流中既要听取学生的意见,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把比看作除法,那么x:320=1:10就可以转化成x/320=1/10,学生就可以运用原来学习解方程的有关知识来解;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x:320=1:10转化成10x=320*1来解。

(3)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情况进行板书。解:设这座模型的高度是xm。x:320=1:10

10x=320*1(问:根据什么?)x=320*1/10x=32

答:这做模型高32m。

(二)教学例三

1、出示教材第42页例三。

解比例2.4/1.5=6/x。

2、让学生说说这个比例中的内项和外项分别是什么。内项是1.5和6,外项是2.4和x。

3、学生独立解答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4、组织交流订正解:2.4*x=1.5*6x=1.5*6/2.4x=15/4

5、小结

提问:解比例的方法是什么?

比例就是一种特殊的方程,不论在书写格式还是验算方法上,它与解方程都是相同的。解比例时,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按解方程的方法进行解答。

七、巩固练习

1、教材第42页“做一做”第一题

这道题设计了三道未知项的位置不相同以及不同形式的比例,通过练习巩固解比例的方法。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进行交流订正。

2、教材第42页“做一做”第二题

这道题的解题方法和例题类似,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3、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正好互为倒数,已知一个内项是3,另一个内项是多少?

八、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的知识。在解比例时,我们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成方程,再按照解方程的方法进行解答。

九、板书设计解比例

例2:解:这座模型的高度是xm。x:320=1:10

10*=320*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x=320*1/10x=32

答:这座模型高32m。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用比例解决问题》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解比例的意义,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正确的解比例,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列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法设计:

讲解法、对比法、归纳法。

学法设计:

合作交流、对比归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一)汇报预习案上复习题。

1、解下列方程.

χ=×

2、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

6∶10和9∶155∶1和6∶2

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9=():156:0.8=():4

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板书课题)

看到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完成预习案。

三、汇报展示,引导点拨

1、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理解题意

根据题意可知“模型的高度:原塔高度=1:10”,已知原塔的高度为320m,如果设模型的高χ米,则可列出比例式为( ):320=1:10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外项χ与10相乘的积()两内项320与1的积。(填等或不等):

3、列式解答

指名板演,老师点拨。

小结:这种方法叫做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4、小结解比例的`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四、知识检测,达标提升

1、解下面的比例

2、解下面的比例

(1)8︰12=X︰45

(2)0.4︰X=1.2︰2

3、博物馆展出了一个高为19.6厘米的秦代将军俑模型,它的高度与实际高度的比是1:10。这个将军俑的实际高度是多少?

五、拓展延伸,总结激励

作业布置:

练习八7、10题。

板书:解比例

1、什么叫做解比例

例:1.5:2.5=6:X

解2.5×6=1.5X

1.5X=15

X=10

X:320=1:10

解10X=320

X=32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用比例解决问题》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答比较简单的应用题,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两种比例?好,下面我们就来回忆一下有关正、反比例的知识。

师:你能准确地判断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吗?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回合的抢答比拼:我会判断。(抢答要求:举手证明你有勇气,你会做,你没有抢答到但是你的手势判断正确,你仍然是最棒的。)

出示: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二、探究新知

(一)用正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探究例5)

1、师:(对于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肯定)看样子同学们掌握的很不错,那么,学习了正反比例到底有什么用呢?(学生交流)来我们一起看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吧!

出示学习目标:

1、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2、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答比较简单的应用题,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过渡语:学习知识就是为了解决问题,你能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看,李大妈和张奶奶在讨论什么问题,想不想去看看!(出示情境图)

(让学生读李大妈的话进行体会,主要让学生体会到通过李大妈叙述的两个条件挖出隐含条件每吨水的价格以及水费和用水吨数之间的联系,感受水的单价一定)

师:这幅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你能不能运用学过的方法来帮李奶奶解决这个问题?看谁最先帮李奶奶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

师:除了这种方法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了?

生:比例

3、引入新课:对,像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讨论如何运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这类问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4、师:通过大家的表情,好像老师不用教,大家都敢尝试。大家敢不敢自己试试?(相信学生,鼓励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体现教是为了不教。)

呈现自学提示:

(1)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怎么判断的?

(3)你能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列出一个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吗?

5、学生交流自学结果,相互补充,呈现一个完整的解答过程。、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用比例知识来解决问题的?

根据上面三个问题,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引导生说出等量关系:水费∶吨数=水费∶吨数,然后尝试解答。

6、师:这个问题我们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了,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自己的解答是正确的呢?(启发学生自主选择检验方法。如:将结果代入原题、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用算术方法或一般方程方法解答来检验等。)

7、师:比较这两种解法,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更好理解?看来,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不光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法,而且还要善于选择最优化的方法。当然,没有要求时,用什么方法都可以,但要求用比例解时必须用比例。

8即时练习

过渡语:同学们帮助李奶奶解决问题,李奶奶把大家认真学习,帮助她解决问题的事情告诉了邻居王大爷,李大爷正为上个月交了19.2元的水费但算不出用水都少吨而犯愁,就急匆匆地赶过来向大家请教,大家愿意帮帮他吗?

出示对话情景。

师:观察帮助要王大爷的问题和帮助李奶奶的事对比,你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的交流中逐步认识到这道题与例5相比,条件和问题改变了,但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变。

师:这次还需不需要老师给你一个解决问题的提示?

一名同学在黑板上做,其余在下面做,形成一个竞赛的形式。演板的同学和大家交流自己的做题过程,教师进行鼓励和评价。

9、师:上面两道题就是用正比例解决问题,通过大家亲身实践,你感受到用正比例解决问题需要几个步骤吗?

(出示:表达是我的强项,让学生从学习提示、独立解决问题中逐步提炼归纳出自己做法,交流中逐步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师:同学们真是很棒!通过自学能够感受到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这次老师想考考你们是不是真正的掌握了?你们敢应战吗?

那么我们进行下一个环节:对比发现超越自我。

(二)用反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学习P60例6)

师:解决了李奶奶、王大爷家的问题,下面的几个工人也遇到了问题,我们一起看一下吧。

1课件出示情境图,了解题目条件与问题

师:关于这个问题,同学们可以参考例5的学习经验来解决,看谁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独立解决,并在小组交流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

师:谁来说说做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指名回答)

学情预设:一般的方法是:有的同学用算术方法,有的同学能用反比例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如30x=20×18,x=12。

师:(教师手指30x=20×18,x=12。)为什么这样列式?根据是什么?

学情预设:估计学生能说出列式根据,因为书的总数一定,所以包数和每包的本数成反比例.也就是说,每包的本数和包数的乘积相等。

2.即时练习

(课件出示:)如果要捆15包,每包多少本?

师:会解决吗?

生:独立解决,交流订正。

3.对比正比例、反比例解决问题的相同和不同

师:通过这2个问题的解决,我们又了解到了用反比例意义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例5和例6,说一说他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生:以合作的方式探讨,然后派代表汇报探讨结果。

比较以上两题的异同点,使学生明确都是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不同点在于题中两种量的关系不同,计算方法也就不相同。

三、目标检测

师:课本第60做一做,是生活中的另外的问题,同学们能不能帮助解决?(要求用比例知识解)

学生自己独立解决做—做中的问题。

师:请说一说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情预设:第1题,小明买的是同一种圆珠笔,所以圆珠笔的单价不变。那么买的支数和所用的钱数成正比例关系,所以用正比例关系能解决这个问题。第2题,用反比例关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再次让学生感受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丰富解决问题的思路。

四、课堂小结

1、根据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用比例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怎样想,怎样解答,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步骤?(组内交流)

讨论、汇报、师小结:

(1)、分析题意,找到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依据正比例或反比例意义列出方程

(3)、解方程(求解后检验),写答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学掌握了运用正比例解决问题,在这组题目中是用反比例解决问题,学生在对比中初步感受到怎样运用反比例解决问题的过程。

2、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要提醒大家要特别注意的?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用比例解决问题》教案 篇7

教学内容:解比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能正确解比例。

2、体现数学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教具: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说出下列方程的解答过程:

2X=8x91/2=1/5x1/4。

2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3把下面比例改写成两个数相乘的形式

3:8=15:40,9/1.6=4.5/0.8

二、新课

1、出示图片,介绍这是法国著名上午埃菲尔铁塔,塔高320米,在北京世界公园里有一座塔的模型,高度32米,问模型与原来塔高度的比是多少?并化简成最简整数比。

2、出事例题,读题并观察,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讨论,研究解题办法

4、汇报分析不同的解法(此时揭示课题并说明什么是解比例)

5、注意强调列式是两个比前后的一致性

6、出示例31.5/2.5=6/X比较与例2的'不同,明确解题思路

7、小结:说明解比例的方法,解比例也就是解方程

三练习

1、求X的值1/2X=1/4x1/57.8:X=8.2:10

2、书上练习第8题

3、团结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是1:30000,它的图上距离是六厘米,它的实际距离是多少米?

4、小兰说她只用一把尺子,一根竹竿就能量出操场上旗杆的高度,你信吗?为什么?下课后尝试去测量。

总结: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怎样解比例?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用比例解决问题》教案 篇8

教学内容:比例尺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能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用比例尺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过程:

一、导入(略)

二、探索新知

1、教学比例尺的意义

(1)、教师讲解:因为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经常要用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给它起一个名字叫做“比例尺”。(板书)

(2)、教师指导学生看教科书,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比例尺各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3)、教师指出: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

2、线段比例尺与数值比例尺的`改写。出示例1:把教材第49页线段比例尺改写数值比例尺。

(1)、说一说方法。

(2)、改写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50㎞=1㎝:5000000㎝ =1:5000000

3、教学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教学例2出示例2,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教师板书解答过程

解:设地铁1号线的实际距离为Xcm。 10:x=1:500000 X=500000×10 X=5000000 5000000㎝=50㎞巩固练习。做第52页的“做一做”。指名做,集体订正。

三、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第19页的练习。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用比例解决问题》教案 篇9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这节课我们要学习解比例。(板书课题)

二、新课

1、自学解比例。

(1)学生自学教材35页的解比例。

(2)学生交流解比例的意义。

(3)教师归纳:(出示课件)

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2、教学例2。

出示例2。

(1) 学生读题,理解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

(2) 学生试着解答此题,一名学生演板。

(3) 师生共评。

(4) 归纳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

A. 设出题目中要求的未知量为x;

B. 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

C. 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D. 检查、写答语。

(5)试一试:完成练习六第8题。

3、自学例3。

(1)学生独立把例3补充完整。

(2)学生口述解答过程和解答依据。(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就得出方程,再解方程。)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求知数x的值。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

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

4、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提问:

(1)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2)变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3)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5、完成第35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做的。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六的第7、9、10题。

四、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第12*、13*题。

傲第12*题的第(1)题。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这道题需要逆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的基本性质是: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现在这道题是知道两个积相等,如果我们把左边的两个数当作比例的外项,那么右边的两个数就应作为比例的内项。这样就能推出比例式了:如果把左边的两个数当作比例的内项。那么右边的两个数就应作为比例的外项。世可以推出比例式。然后让学生自己写出比例式。写完后,教师板书出来。如果把3、40作为外项,有下面这些比例式:

3:8=15:40 40:15=8:3

3:15=8:40 40:8=15:3

如果把3、40作为内项,有下面这些比例式:

15:3=40:8 8:40=3:15

15:40=3:8 8:3=40:15

可能有的学生写比例式时是按照数的排列规律来写的,有些可能没什么规律性。 学生做完后,可以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才能写全所有的比例式。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用比例解决问题》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6~67页的例1、例2,练习十八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提高对正比例和反比例意义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不变,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的时间和速度。

回答:

(1)各有哪三种量

(2)其中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

(3)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是按怎样的规律变化的?

二、新课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过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解比例。应用这些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例的应用。(板书课题)

1.教学例1

出示例1:一辆汽车两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 140÷2×5=70×5=350(千米)

(2)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解:设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x千米 140/2=x/5

(3)改变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让学生解答。

教师:已知公路长350米,需要行驶多少小时?该怎样解答?

设需要行驶的小时数为x,列出的等式是140/2=350/x

2.教学例2

出示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需要行驶多少千米?

① 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 70×5÷4=350÷4=87.5(千米)

② 这道题你能用比例的知识解答吗?

想一想,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

解:设每小时需要行驶x千米 4x=70×5

③如果把这道题的第3个条件和问题改成“已知每小时行驶87.5千米,要求需要多少小时到达?”该怎样解答?

设需要行驶的小时数为x,列出的等式是87.5=70×5

三、巩固练习

1. 做第67页“做一做”的题目。

2. 练习十八的第1~4题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如何用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来解答以前学过的应用题。

创意作业:同桌二人出成正比例的应用题,交换解答批改不明确是否正确请教老师。

课后反思:比例应用于实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对正、反比例的认识。

精选阅读

本文来源:http://www.zcd2.com/z/17090.html

  • w
    六年级英语教案(精品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5-01-01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英语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六年级英语教案 篇1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共同分为11个模块,内含一个期末分析模块,每个模块分两个单元。一般的,Unit1呈现要学习的...

  • w
    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大全(汇总9篇)

    发布时间:2025-03-31

    在我们上学期间,大家都背过各种知识点吧?知识点是指某个模块知识的重点、核心内容、关键部分。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知识点发愁,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大全 篇11. 位置的表示方法: A(列,行)如:A(3,4)表示A点在第三列第...

  • w
    六年级礼仪教案(合集三篇)

    发布时间:2025-02-11

    六年级礼仪教案 篇1教学目的:1.通过本次授课,使大家认识到文明礼仪就在我们的身边,体会文明礼貌用语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会正确运用文明用语。2.通过这次学习促进校园和谐,提高学生素质。3.培养学生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提高自己的文明礼仪修养,做一个新世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

  • w
    2025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合集8篇)

    发布时间:2025-01-04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 篇1教学目标1.知道组成太阳系的星体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2.会...

  • w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笔算除法》教案

    发布时间:2025-02-12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上册《笔算除法》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笔算除法》教案 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用一...

  • w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汇总七篇)

    发布时间:2024-12-30

    日子如同白驹过隙,相信大家对即将到来的工作生活满心期待吧!我们要好好计划今后的学习,制定一份计划了。计划怎么写才不会流于形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教学计划,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1一、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四年级个别学生思维活跃,...

  • w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总结(收藏十二篇)

    发布时间:2025-01-04

    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回眸过去这段时间的成果,一定承载着我们许多的心血和汗水,让我们好好捋捋,写一份教学总结吧。你知道领导和老板想要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教学总结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苏教版数学教学工作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篇1生活中处处有数...

  • w
    小学六年级全册教案(实用七篇)

    发布时间:2025-01-04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天安门广场》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小学六年级全册教案 篇1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